你当前的位置: 网站首页 理论研究 正文
从墓葬方位与时间的重合探讨播州杨氏族属
作者:zymg 来源:遵义民革 日期:2020-04-23 阅读:3265

作者简介:何登杰,男,汉族,生于1941年8月16日,原遵义市地方志办公室退休,民革党员、遵义市历史文化研究会会员。

 

遵义杨氏为何族,大家们各抒己见。


考证一姓的民族,语言、文字、服饰最为易辨。在语言文字、服饰都汉化后,风俗习惯及婚丧嫁娶则是最为直接的,在婚丧嫁娶的风俗同化后,埋于地下的葬俗便成了最为有力且唯一重要的铁证,永恒不变。因此,从文字到文字摘录无定论。笔者冒昧从葬俗葬仪这个侧面试证播州杨氏的族属。


    宣慰使杨氏在遵义的墓,我们当地都称之为“皇坟”。占尽遵义的地脉龙穴。从已知的深溪皇坟嘴杨粲墓,桃溪寺杨汉英等墓群,团溪雷水堰杨辉墓,高坪珍珠山杨文、杨升、杨纲、杨爱等墓群,洪江官渡河杨烈墓,以及因修水库而进行保护性发掘,整体棺椁搬迁待考的新蒲官坟杨介墓,他们的地貌选址与山水布局,均与汉人无异。都遵循“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的点穴法则。按通俗的话说就是:“前有照,后有靠,中间起个泡”的寻龙点穴诀。他们的意思是前要有重重叠叠的万里山川,且一层高过一层,无限延伸;后要有迢迢千里的高峻祖、少山势,一雄一雌即一高一低,右左蜿蜒如蛇趖行的活脉;左边青龙绕护,右边白虎拱卫;中间即墓前要有印星,案山平设,也就是龙案,案上有玉玺,金印。总之与汉人的寻龙点穴仪俗完全相同,无丝毫差别。抽象的远观杨氏祖墓及墓群,皆规模宏大,气势磅礴。定向与汉人的“形法”一致: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山有来龙去脉,水有聚合源流。每一所墓所在的来龙活灵活现,如龙腾势;右左拱卫俊秀挺拔;特别是前方碧水环绕,形同玉带。杨辉墓前的水势较远,便于山麓筑堤蓄水,就是今天的雷水堰。风平浪静时,水中倒影如蓬莱仙境。


    汉人的葬仪认为,穴墓是一种过渡,能主宰人的后事,荫庇后人,坟茔埋在真穴上,非但不破坏景观,反而装点得更神奇。正是基于此,“皇坟”穷尽黔北好山好水,真龙真穴,以倡永世。座座坟茔确如乘龙腾飞,遨游天际,使山水为之增色。杨氏这一典型的汉葬文化,鲜为其他民族所采用。


    从杨氏皇坟被敞,被盗而破坏,以及保护性发掘或保护性整体搬迁(杨介墓为已发现皇坟的唯一一座没有拱墓,泥土直接塕(wěng)其棺椁的土冢)的灵寝安放看,无一不是汉族葬仪。因磁北与北极星所指有细微偏差而进行“正五行”及“三合五行”的扶龙修方定向,均安放在罗经24山的八卦中央,也为前方玉带水园弧的中点中轴。这一点是汉阴阳大家也是难于做到的。杨粲墓出土的赑屃(bì xì)所负铭券的买山窖界文书,告诉我们四个与汉葬俗完全相同信息:一“囗国,播州,诰囗....妇道,相夫囗职,训子承家....夫人....”可知墓主是杨粲夫人;二.“...未囗阴宅,请到白大仙迁(注1)采到地名“衍川”福地,为正坐卯山西向”。这是说因夫人没有墓穴,便请白大阴阳撵山寻穴到“衍川”这个地方,并定为东西向,择墓时间在买地(甲申)前;三.用两道“太上三台皇天后土镇坟大吉”“太上三台皇后土永保寿堂”敕符石券,垫于棺木底,“...三囗将镇守山川,千年不动”,万日“ (注2)载不移。祈”,是说已敕令神将镇守,孤魂野鬼,树精柳怪不得侵扰;四.文书落款为“囗年甲申十月十六日丁未吉时告下”。甲申年为宋嘉定十七年即公元1224年,用五虎遁和五鼠遁十月建乙亥,如丙午则为天三宝乙丙丁——日月星,若为癸卯则会成双山五行亥卯未木局,亥卯未又嵌进“卯”这“字向”。也就是说,丁未这一天是黄道吉日。杨粲墓卯酉平面方向,与纪时的推演是汉葬仪的精髓,非汉族不以为所为。还有杨应龙为父母立碑日时,杨烈为:万历二年(1574)甲戍闰十二月十五日乙酉;张氏万历十二年(1584)甲申四月二十三日己巳,与《遵义府志》吻合。东西向。杨烈合成丁丑,乙酉,丙子天三宝,张氏合成己巳,己巳,己巳地支同流,都与方位嵌成吉日。高坪珍珠山杨氏墓群已毁坏无遗,所幸有残碑“...一日庚午良吉孤哀子杨纲立”为例推演,杨纲父升,卒于明英宗正统五年(1440)庚申岁,未山丑向立于庚午日。牛、羊(丑、未)为“天干之蓬格甲戊庚”的贵人吉方,“时”与“方”有机的嵌成吉时吉方。汉葬仪认为指南针与北极星虽为正北,但有些微夹角,故在龙脉上要进行扶龙修方,使龙势更具有强大的征服力与阴庇力,永远立于不败。杨氏皇坟的复杂而深奥的择地,应期葬仪,不是少数民族所能知晓和采用的,他们自有他的纪历与习俗。故此,播州杨氏是汉族。


平播后,民族从狭义的理解,遵义只有“两个”民族,一为汉族,二为虚拟的对横蛮且强词夺理人的责斥——“苗子”。这个“苗子”跟中原对四方少数民族统称“东夷、北狄、西戎、南蛮”一样,是对遵义曾经有记载的僚、僰(bó)、苗、僕、越等少数民族的统称,不是单指苗族。因为平播改土归流后,遵义再无土著少数民族,翦伯赞在《中国史纲要》第三册“明朝的民族关系”第五节中说“杨保劫余之民,复经此难,益荡然鲜有孑遗。”平播中逃往深山老林的幸存——当地人称之为“老遵义人”者,也说自己是汉人。历史上的少数民族葬俗,今已无从查考,但东乡三渡镇穿洞“云门屯”从上游下行,左岩三四十丈高处抻出石上停有一悬棺。笔者儿时随大人游彼得见,传说是鲁班坟。鲁班悲其上游水患,率徒弟夤夜穿凿,并嘱咐鸡叫即停。眼看将穿,但鸡已鸣,徒弟盼穿心切,果然一凿子凿穿,鲁班却被凿死,於是悬棺于穿洞石壁。文化大革命中被毁。传说终归是传说,但有一悬棺是实实在在的,其究竟是谁,是何民族,什么时候有的,早已无人知晓。


    民族的风俗习惯,都是民族自觉或不自觉地坚决遵守而传承下来的法则,任何人都不敢违背和无从违背,更不愿违背。也正因为有了风俗习惯才说明他们是存在的某一民族,否则这个民族就不复存在了。


杨氏经营播州七百二十多年,所有陵墓称为“皇坟”,势力之大可想而知,且远离朝廷,独霸一方,要想改变什么是随心所欲的事。而杨氏为什么要违背自己的民族而从汉呢?这反证出杨氏是汉族,不是一个待定的少数民族。如果硬要说改变的话,那就.如《遵义新志》所载:“土苗多渐濡汉化,民俗为之一变”,出现“破荒冉家”,“汉英留意文教,蜀中文士归来者众,皆量才用之”。先进的农耕使社会更加稳定,更加发展。亦只有倚靠杨氏势力的被同化者——杨保。就遵义这块土地上现在还存在着三种坟墓。一为土冢,无论如何装饰外表,都是泥土直接掩在棺木上,壘土成坟。殡葬改革后,一律进公墓。其中不乏在遵工作的少数民族。二为杨氏皇坟,规模宏大,不易被发现,绝大多数有石室。三为遵义城及近郊称的“苗棺”(guan),而远郊及邻县则称为“生基坟”的石椁墓。想从地下发掘出来证明遵义历史上曾有过的先民族,几乎是不可能的,但要证明汉与其他少数民族所属是有力的。“苗棺”就不是苗族墓。


“苗棺”,遵义的一些人称为“生基坟”。所谓“生基”即生前所建造的石椁待葬墓。道光《遵义府志》载“前代造者,高原坡陀;锄垦、雨洗,十九露出,无山无之。往往方丈之地,有多至数十椁者。”一百八十年前所载与我们今天所见无二,城周好山好水处多为无主,听之任之,远郊及邻县则有后人护卫,不似其荒凉。东乡三渡镇“青山”有两所全裸生基坟为何姓祖坟,其余均被后人深埋,只知有祖坟而不知其所在,连长官司何景庆坟亦如此。曾为平播给刘挺带路的何慇坟,为棺木土冢,有四棱碑,今保存完好。距离“青山”北两三公里的“埃山”罗姓,自称罗荣后,与“高山”罗姓(当地称其“老遵义人”)同祭一祖坟,因互不承认对方而敞坟,为一石椁生基。汇川区泗渡镇冯姓,为防盗掘,将一排数所的石椁垒土成坟,形似小丘,大者掩五六所,小者亦两三所,共五坟。上述三姓均为汉族,均为播州时期的中上层人士。另汇川区高坪和播州区永乐,出土的两所生基坟,有文字记载为元代墓葬,并有道家的星象图。这两处护主为汉族,是坟主的后代。综上所述,“苗棺”——生基坟非苗族及其他少数民族之坟墓,而是汉人的墓葬,而且是中上层人的墓葬。根据生基坟选址及成排群葬,可断定为一家人或一族人,规模大,非一天一日可以完成,没有一定的财力物力是做不到的。至于城周围的无主椁,是因多附杨逆而被诛杀。何姓也是因长官司何汉臣附杨逆而远遁 “青䔿”。何慇死于平播后,按汉俗葬于青山枣阳寺小岺冈捕鼠穴,为木椁土冢。此后何姓祖茔均为土冢,再无生基祖坟,可见“苗棺”绝于平播。何、罗、冯三姓《遵义府志》均有记载,这里不赘。


改土归流后,大量移民涌入遵义,对不理解和没有见过的事物想当然的与蛮荒联想,臆造出“苗”。对不可理喻称为“苗子”,山上的石椁称“苗棺”,甚至对撒娇也称“苗疙瘩”。遵义既然无少数民族墓葬,又何来少数民族之说。故播州杨氏为汉族无疑。当然,遵义有两处回民土坟墓地在磨刀溪,一为插旗山南,一为玛垴窝北,两处紧连。均是新中国后划定的,无考古价值。


浅见谈到这里,该提到杨端了。《新唐书》、《旧唐书》均无此人,也无有关记载。《遵义府志》对播州杨氏七百二十多年二十九世的翔实记载,与墓葬出土文物及遗址相吻合,已是不争的史实。史书上可以没有“杨端”这个人名,但不可以没有入播一世主这个人,否则,岂不成了天大的笑话。


    杨端已降,由安抚使而宣抚使,而宣慰使,端本人亦于南宋开禧间赠太师。袭爵有赠大夫者,赐侯者,谥国公者,何等荣耀。作为一个家族,官至极品,永袭其爵,远镇一方。政治上除尊宋宗主岁贡年朝外,一概自主,俨然一隅独立政权,甚至坟称“皇坟”屯堡称“金殿”,乃至杨粲墓棺床四角由龙头交股托承,已有与宗主朝分庭抗礼之僭越。享受如此种种殊荣的杨氏裔胄(yì zhòu),对入播一世祖感激涕零,便对其冠之以“端”,顺乎情理。端,《说文》直也,正也;《篇海》萌也,五行之端也;《孟子》恻隐之心,人之端也;又《韵会小补》美辨切,同冕。一个“端”字,彰显功德,益尽人美。诚如赢政灭六国,统一天下,自称“始皇帝”,后人尊称秦始皇者,既获世人称颂,又免讳为人贬,何等之良苦也。当,且当如斯,后人只知有杨端即忘名讳耳。


《遵义府志》载“杨端者,其先太原人,仕越之会稽,遂其郡望族。”故杨端非汉人莫属。


1.迁《康熙字典》俗遷字。在这里不是简化字,也不作简化字解。


2.单独万《集韵》同萬。十千为万。韓非子定法“故讬万乘之劲韓,是法家(道士)故作玄奥的字“符”中合体字,如“天长地久”书写成“靝(tiān).萬丈.埊(dì).多年”。

 

图片1.png

杨粲墓出土铭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