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十分荣幸地参加了2017年春季党外优秀中青年干部培训班的学习,通过为期一个月的学习让我受益匪浅,学到了很多知识,充实了自己。老师们的精辟解析,独到的见解和大量的旁征博引,让我深受鼓舞和教育,使我对坚定了我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信念,感觉自己的思想得到了升华。现重点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与政治发展研究和习近平论全面深化改革两个方面谈谈自己粗略认识。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与政治发展研究
本专题将按照中央提出的三个自信的步骤进行了展开,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这三个方面都与我们的政治建设密切相关。讨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发展道路,是一个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关键问题。最后结合近期中央多次提及的“文化自信”,联系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阐述了文化自信与政治建设之间的密切关联。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理论
既然现实必要性和历史必然性都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正确无误,那么就需要从理论上来剖析我们应当怎样进行建设。经过多年的探索,这样的理论已经相对成熟,具体来看我们可以概括为“一个主旨、一个方针和三个原则”。政治建设的主旨是人民民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方针是积极稳妥。这是长期的指导方针,保证了我国政治制度建设不偏离不走样,实行一种增量式的改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三个原则即:关键在党、主体在民、基础在法。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道路是旗帜、是灯塔、是生命线。既然政治发展道路对我们至关重要,就需要把握这条路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问题。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人为此做出了奠定性的贡献。第一是民主问题,第二是法制建设,第三是政治建设。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历届中央领导集体对这条路持续不断地探索。首先,从恢复法制到依法治国。其次,健全政治制度,完善政府职能。最后,主动以政治改革引领各领域的变革。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有一段话是对近期政治建设目标的庄严承诺,“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民主法制更加完善,民主形式更加丰富。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进一步发挥。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不断提高,人权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因此,我们就需要对照这个目标,找到目前政治制度建设的重点所在。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建设
关于法治中国建设。一方面树立宪法权威,保障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运作底线,任何人不得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规定。另一方面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这一点对遵义来说特别重要,目前我市已经获得地方立法权;关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人民民主需要落实到这些政治制度中去,中央提出的“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建设要求为民主政治制度建设指明了方向;关于权力运行的监督体系。新设立的监察委实施组织和制度创新,整合反腐败资源力量,扩大监察范围,丰富监察手段,实现对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监察全面覆盖,建立集中统一、权威高效的监察体系;关于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管理理念上需要由政府管制转变为协同治理;由政府管控转变为共管共治;由命令服从式的官民关系模式转变为委托代理的官民关系模式;管理决策上要由政府决策转变为公共决策;管理方式上由命令式管理转变为协商式管理;由政府包办转变为社会自主优先;由政府替民做主转变为公民自我做主;管理评估上由政府业绩为导向转变为民众满意为导向。
二、习近平论全面深化改革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全局和历史的高度,明确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布局,实现了改革理论和政策的一系列重大突破,形成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战略思想。
1、历史方位——为什么改?
纵向,制度与治理,是决定一个国家性质和竞争力的根本问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改革的实践成果、制度成果升华为思想成果,形成了凝聚共识、指导实践、引领未来的改革理念。这一改革理念着眼于解决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现代化问题,对改革动因、改革目标、改革主体、改革方法、改革落实等方面作出了新的精辟阐述,极大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理论,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化改革开放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横向,全面深化改革是抓住机遇,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向前看,全面深化改革是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环节。改革,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实践,是与全面依法治国齐头并进的姊妹篇章,是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必由之路。改革贯穿“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各领域,即是驱动力、也是凝聚力,即是方法路径、也是精神内核。改革杨帆,“中国号”的巨轮才能向着中国梦破浪前行。
2、总目标——往哪儿改?
一是让制度更加成熟定型,首先,我们要有坚定的制度自信。全面深化改革的勇气,源于坚定的制度自信。其次,我们要加强制度创新。“物无不变,变无不通”。习近平指出:“我们说的坚定制度自信,不是要固步自封,而是要不断革除体制机制弊端,让我们的制度成熟而持久。”二是让发展更有力量。首先,要以新理念引领新常态。理论的行动的先导,发展理论引领发展实践。其次,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展是硬道理,但如果沿用粗放型增长方式,发展成本会越来越高、路子会越来越窄。最后,要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习近平强调:“要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重点是促进产能过剩有效化解,促进产业优化重组,降低企业成本,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增强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需要,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三是让治理更有水平。习近平指出:“我国今天的国家治理体系,是在我国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四是让人民更有获得感。习近平指出:“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
3、方法——怎么改?
一是既要顶层设计,又要基层探索,实现“上”与“下”的良性互动。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都要有全局观。顶层设计谋划全局,充分调研、反复论证、及时调整、科学决策。基层探索也要关照全局,要发挥好试点对全局性改革的示范、突破、带动作用。二是即要统筹推进,又要重点突破,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全面”不等于撒胡椒面,不是平均用力,而是注重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注重抓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把要啃的硬骨头找出来,把要涉的险滩标出来,在节骨眼、要害处用力,做到“一子落而满盘活”。三是即要在法治下推进改革,又要在改革中完善法治,寻求改革与法治的最佳结合。只有在法治的框架内解决问题,寻求法治之下的“最大公约数”,做到重大改革于法有据,才能确保改革有秩序、不走样,行稳致远。四是即要快马加鞭推进改革方案,又要持之以恒抓改革落实,坚持“取势”与“取实”的高度统一。要求我们在今后的改革中一手抓改革方案,一手抓改革落实,通过的方案要“查哨查铺”,确保落实到位。
通过学习,我认识和理解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的利益牺牲一切的理想信念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今后的工作中要不断提高自身理论水平和素质,为“坚持红色传承,推动绿色发展,奋力打造西部内陆开放新高地”而不懈奋斗。
2017年3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