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喂,你是李钢?我是公安局的……”遵义民革第八支部主委李钢接到电话,心里一颤,公安局找,不会有好事,自己在单位辛辛苦苦,民革工作表现优秀,公安怎么会找上门来,听到对方一长串自我介绍,忍不住打断对方的话,着急地问是什么事。
“宋思碧死了。我们在茶几上看到你的电话,就……”
“死了?”李钢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前几天还帮她做家务,唠叨家常和民革的工作,怎么就没了。他二话没说,骑上摩托车,直奔宋思碧家。
宋思碧是个孤寡老人,民革老党员,在支部负责管理党费,对党费的使用一直坚持节约使用原则。只要是出去调研,该花的钱她绝不吝啬,但若是开会学习后会餐,吃得好一点,她便有意见。更见不得支部的同志买好酒来喝。有一次,支部学习,领导见来的人比较多,心里一高兴,花了300多元买了两瓶好一点的酒。吃饭时她没有吭声,饭后对支部主委说:“你们就知道喝,两瓶酒喝去了平时一餐饭的钱。下次再喝这样贵的酒,我就不付就餐费了。”为此,支部每次搞活动用餐最伤脑筋的就是买酒,好在遵义有比较好一点的散酒卖,为了不与她发生争执,有一次支部过组织生活就买20元一斤的酒助兴。她也情不自禁地端起小酒杯,说:“今天,为你们的进步,我老婆子也喝两口。”我们都知道她是滴酒不沾的,能举起酒杯真是太赏脸了。大家一高兴又忘乎所以,十来个人喝两斤45度的散酒,真是不过瘾,又悄悄去买了1斤40元一斤的散酒。饭后结帐时,她发现散酒发票的金额是80元,紧盯着追问,知道原因后,生气地说:“我那杯酒冤枉喝了,还表扬不得你们。多的40元,谁买谁付钱。”在公共场所,谁也不愿意因为几十块钱与她争执,一致同意她的决定。即便如此,她还是耿耿于怀,一有机会就借题发挥,教训几句。那次浑水摸鱼买酒的作法几乎成了经典教材,并由此演绎出诚信教育、搭顺风车等若干版本。支部班子成员并没因此责怪她,反而觉得她管得好,经常听取她对支部工作意见。支部要搞活动,事前商量经费开支时,她总要搬出经典教材:“不要浑水摸鱼,诚信第一。”于是,浑水摸鱼和诚信两个词成了以后搞活动经费预算时的口头禅。
但是,她提出的花钱项目,也常常让支部的同志吃惊。支部调研经常是几个喜欢写作的同志负责,每年写出的提案比其他支部都多。她就提出,年底民革遵义市委要奖励写提案的同志,支部也应该奖励,市委会拿100元,支部就拿50元奖励,以资鼓励。支部拿钱奖励,遵义民革没有先例,她就要坚持这么办,还真拿她没有办法。支委会只好研究,来个折衷,每件提案奖励20元。她高兴地说:“钱不在多少,主要是奖励这种精神。”规定有了,却在年终执行时发生变化。因为写提案的同志根本就不要支部发的奖励,既然这笔钱已预算在内,就拿来充当聚餐的酒钱。她听了高兴地说:“好、好,以后你们多搞调研,多写提案,就可以不浑水摸鱼的喝好酒了。”这次年终聚餐,终因她的高兴,热闹得非同寻常。主委李钢风趣地说:“醉在宋老的笑声里,是一种享受。写提案的同志明年加把劲,多享受几次宋老的笑声。”
宋思碧不光管财务。对支部到农村帮扶也特别关注。她经常讲,只送钱作用不大,要培养贫困家庭的造血功能。我们支部这么多专家,完全可以帮助农民掌握一些农业实用技术,靠科学致富。以往支部开展帮扶活动,都是由几个企业家党员出钱帮扶,主要是操作起来比较省事。在对汇川区高坪镇高坪村的帮扶中,支部采纳了她的意见,结合该村实际,最后确定帮助该村发展食用菌种植。食用菌种植成功了,村民请支部的同志去品尝第一批新鲜菌。宋思碧没有去,她说:“少去一个人,人家少消耗点菌。”她关心农民还真实在。然而,社会上让她着急的事还真不少。汶川地震发生后,支部还没有来得及研究对汶川的资助办法,她已迫不及待地将支部仅有的3600元全部交到民革遵义市委。事后,她才对支部的同志说:“看了电视报导,心里难受,着急得一晚上没有睡好。一大早到银行等着开门,把存折上的钱全部取了交到市委,心里才觉得好受一点。你们不怪我吧?”
“做得好。你老想到我们前面去了。”主委李钢说:“钱用完了还可以再找,汶川等着用钱啊。全国人民都着急,我们岂能磨磨蹭蹭不行动。”
支部对外的帮扶按规定是要经支部会议讨论后才能实施,但在这个问题上,没有任何人说宋老做得不对。会上她虽然作了自我批评,大家还是表扬她做得及时。这件事以后,宋思碧对支部工作的热情更加高涨,像个家长一样,总是三天两头地给支部的同志打电话说事情,把自己收集到的社会热点问题交给支部,希望派人去调研,及时为人民群众呼吁。你若劝她不要太劳累,她会教训你几句:“我是信任你们,才给你们说事。你们真要不干实事,我才懒得说呢。”其实,劝她只是开个玩笑,图个高兴,她却很认真。
俗话说,高兴不知愁来到,还真被我们遇上了。
2011年8月的一天,宋思碧病倒了,她有一个妹在遵义市区、有个侄儿在农村。支部准备与她的亲人联系,希望他们能来照顾宋老。但宋思碧说:“就是一点小病,他们都有自己的家庭,都有自己的事要做,哪有时间照顾我”,他坚持不让他的亲属来照顾她。为此,支部专门开会议研究怎样照顾她。因为宋思碧住在捞沙巷的一个小巷子里,李钢有摩托车,串巷子比较方便,就将照顾宋思碧的任务安排给他。李钢接到任务的当天就去宋思碧家,一看家中情况,大吃一惊。几天的饭碗堆在桌子上没有洗,药袋子都是空的。李钢立即洗碗打扫卫生,又去拿药,临走还将自己的电话号码大大地写好,贴在茶几上,方便她打电话。支部的同志也常常打电话问候,时不时到她家探望,及时为她补充蔬菜、水果,打扫卫生,陪她聊天。就这样,她与支部的同志其乐融融地安度着病中的日子。
谁也没有想到,宋思碧走得这么快。因为前两天,支部的同志还去看望她,病情也比较稳定,怎么说走就走了呢。
让大家更没有想到的是,宋思碧将遗嘱留给了支部。她在遗嘱中写道:“我存折上有9万元,用于我的后事处理。剩下的钱和房产交给遵义民革第八支部处理。”支部的同志得知这件事,无不潸然泪下。这重若千斤的遗嘱不是留给她的亲属,而是留给支部,这是对支部何等的信任啊!大家一看遗嘱下面的时间,正是去世的前一天。这是老人在弥留之际写下的心里话。她心里装着的是民革这个大家庭,是民革党员之间的亲情和无比的信任!
支部全程负责宋思碧的后事,并按照法律程序,将剩下的钱和房产合理分给她的妹和侄儿。她的侄儿感激地说:“在我孃的心目中,你们比我们还要亲。你们就是她的亲人,硬是亲得很嘞!”陪同宋思碧侄儿的一个老乡说:“宋孃孃生前老是说民革怎么好,这回我们算是长了见识。你们的事在我们村都传神了,哪个说起都竖大姆指。”一个村干部动情地说:“按宋孃孃的遗嘱,安葬后剩下的钱和房产,你们完全可以不分给她的亲属,但你们却分文不留。你们民革,我们敬佩!”
在宋思碧去世后的那个月支部生活会上,大家第一件事就是全体肃立,向宋老默哀,并将支部生活会开成追思会,缅怀宋思碧同志热爱民革、无私奉献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