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节到湄潭活动,最想去的地方就是浙大西迁旧址。文庙是浙大当时的图书馆,1991年建成“浙大西迁历史纪念馆”,2005年又重新布展。
顺着大殿传统的石阶,拾级而上,顿时便产生一种崇拜感。这里曾是竺可桢、苏步青、王淦昌、贝时璋、卢鹤绂、谈家桢、李政道等50多名世界级知名大家教学的地方,作为一个学子,走在这台阶上,倍感自豪。
一进大门,看着前方宏伟的正殿,顿时,耳边响起当年浙大在这里时传唱的毕业歌:骊歌一曲别情长,藉丝香,燕飞忙,回首春风,桃李又成行。天下兴亡俱有责,愿此去,莫彷徨。云程健翮及时翔,应难忘,耀炎黄。缺补金瓯,重聚在钱塘。留得他年寻旧梦,随百鸟,到湄江。
顺着展室的图片一一看去,一下子便跌入时空遂道,回到风尘朴朴的西迁环境。
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8月日寇进攻上海,杭州危急,为了坚持学业,为国家保留一批知识精英,竺可桢校长毅然率领全体师生踏上西迁流亡办学的艰苦历程。离开杭州后,横穿浙江、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6省,行程2600多公里,历时两年半,最终将校址迁到贵州省遵义、湄潭,并在这里办学7年。至此,浙江大学结束了两年多颠沛流离的西迁之路,在贵州黔北找到了一方适于教学科研的净土,并在这里扎根成长、开花、结果。由于浙大西迁的路线与红军长征时期前半段路线基本吻合,而落脚点又都是对中国革命具有转折意义的遵义。因此,彭真同志称赞这一令世人瞩目的壮举为“一支文军”的长征。
湄潭为遵义浙大的分部,理学院、农学院、师范学院理科在这里,一年级分校在湄潭永兴场。
在湄潭期间,浙大爱国力量蓬勃发展,本着“读书不忘救国”,开展各种抗日活动,有黑白文艺社,拓荒社、塔外画社、铁犁剧团等。1943年成立“湄江吟社”,由钱琢如、苏步青发起,结伴游览,吟咏颇多。或忧国忧民,或歌颂壮丽河山。同时,体育操练亦生生不息,各处空地都已成为运动场。浙大附中与湄潭中学合并。浙大对当地学风产生重要影响,当地青年往常以经商和做官为前途,自此读书风气日浓。当年
生活、学习条件艰苦,但浙大西迁培养的1300多名学生中,涌现了如李政道、程开甲、谷超豪、施雅风、叶笃正等精英。据不完全统计,在当年浙大任教和求学的师生中,后来有50人当选两院院士。李政道曾说,一年的“求是”校风熏陶,发端了他几十年细推物理之乐,给了他攀登世界高峰的中华文化底蕴。
浙江大学在遵义湄潭办学七年,被称为浙大历史上最光辉的七年,是浙大办学历史上最重要的发展时期。在湄工作和学习过的两院院士达45位。竺可桢、苏步青、王淦昌、谈家桢、贝时璋、卢鹤绂、陈建功等世界著名科学家的主要论文在湄潭成稿。他们在十分简陋的条件下,潜心研究,孜孜以求,成就赫然。他们不仅为我国科学事业做出卓越的贡献,还为贵州黔北以及湄潭政治、文化、经济的发展起到巨大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1944年10月,英国著名学者、世界著名科学家李约瑟博士来湄潭讲学,被浙大师生那种浓厚的学术氛围和诸多的论文所吸引。回到英国后,在《自然周刊》上发表文章中写道:在重庆与贵阳之间叫遵义的小城里,可以找到浙江大学,是中国最好的四大学府之一。他甚至把浙大与他的母校剑桥大学相提并论,称浙大为“东方剑桥”。
参观结束,猛然悟到:70年前,一所大学的迁入,在一座封闭的深潭里激起文明进步的浪花;而这方质朴的山区,也丰满了一所名校的精神。这个精神就是求实,正是求实,使这封闭深潭里的浪花润育出栋梁万千。正如大殿里的那幅对联抗日烽火遍九州忆青衿负笈千里来此山明水秀地;报国壮志在四海看红松拔地万株尽为社会栋梁材。
难怪,那些从这里走出去的学子,时刻不忘这在战火中兴办的母校。不忘当年上课的情景,还有当时传为佳话的一段对话;
学生问:“警报都响了,老百姓都已逃警报去了,我们还上课吗?”
教授答:“怎能不上课!”
学生:“黑板挂在哪里?”
教授:“就挂在我的胸前!”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这就是浙大精神!浙大西迁办学时,正与中国人民的伟大抗日战争基本同步。在艰难困苦的历史条件下,浙大人避居乡野而励志科学创新。战时,科研仪器缺乏,实验条件简陋,师生们就自己动手创造条件。王淦昌教授在指导研究生叶笃正做“湄潭近地层大气电位的观测研究”课题时,没有观测仪器,找了个损坏的电位计进行修复,以此观测到的数据成了叶笃正硕士论文的基础材料。做实验没有电,理论物理学家束星北就带领物理系的电工,夜以继日地修好了一台破旧的发电机,不仅保证了实验工作的开展,还使师生听到了国际无线电广播。
陈列馆以大量珍贵的历史照片和文史资料,生动地再现了抗战期间浙江大学师生在竺可桢校长的带领下辗转西迁、筚路蓝缕、艰难发展的光辉历程,形象地展示了老一辈学长厉行求是、艰苦奋斗、为追求科学真理、不计利害、不畏艰险的崇高精神。在西迁办学的过程中,浙大形成了良好、优秀的传统。爱国奉献、艰苦奋斗、热爱科学、团结友爱、服务社会等精神也成了浙大的宝贵财富。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一批又一批的浙大人,以各种各样的方式重走西迁路,弘扬西迁精神。到西迁故地朝圣。有一张照片令人特别感动,那是浙大西迁70周年纪念大会。一群白发苍苍的远来学子毕恭毕敬地向当年求学的圣殿跪拜,那种发自肺府的虔诚,令人鼓舞。
有人说,文化就如同一粒粒珍珠,藏在前行的路上,把它们串起来就是一条璀璨的项链。今天,我们采撷浙大西迁路上的仆仆风尘,串起的求是精神熠熠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