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经核桃坝
走进核桃坝地界,车队在宽阔的大道上行驶,两边是白色灰顶的农家楼房,就外貌看,并不觉得核桃坝比其它地方的农家群落好多少,不过就是小青瓦、穿斗枋、白粉墙。可当车驶进,仔细一看,顿时不少人叫道“窗子的雕花,有味道。”这一发现,才使人感到这个全国基层先进集体一定有它的惊人之处。果然,走进核桃坝村党支部所在地时,便被这里所展示的内容所折服。特别是水榭楼台般的茶亭,古香古色,频添几分妩媚和雅致。大家品着茶,有的还端着茶杯到处寻找幽静去处。
我早就听说过当地以前流传的民谣:“核桃坝有几湾,十年就有九年干。顿顿红苕包谷饭,吃水要播翻几匹山。不少男的往外走,姑娘不愿嫁进山。一年辛苦无收成,大田变成放牛山。”凭着职业习惯,我很想找人介绍介绍现在的变化。当大家在水榭茶亭品茶时,我对小院3米高的粗旷石墙上那几个“茶为国饮”的大字所吸引。很有品味的几个行书字显示出当地蕴藏的文化底蕴。果然,我很快发现对面小院的墙上挂了十多块干部培训基地、科研教学基地、实践培训基地等牌子,感到那里一定有惊人的故事,便迫不及待地朝那里走去。
这里有个村陈列室。领导不在,我随办公室的人走进陈列室,一下子便被3间展室6面大柜架上的无数奖牌吸引。在一块大的标语牌上赫然写着三句话:把群众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的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群众的汇满意作为第一标准。三个第一把村党支部的工作说得清楚明白。
第一间便介绍第一任党支部书记何殿伦。从上世纪60年代起,他就开始带领村民因地制宜筑坝引水,探索致富之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他带领村民大面积地种植茶树,做到“户户有茶叶,集体搞工厂”。并提出“培养万元户,消除困难户,家家农工商,致富奔小康”和“要使生活过得好,一人一亩茶园少不了”等发展思路,大大地调动了村民的积极性,全村形成了1000余亩的茶叶基地,培育的优质茶苗不但满足了本县15个乡镇的需要,还远销四川、广西、重庆等省区市。他因带领群众种茶致富多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也捧回了中组部颁发的全国基层先进党支部的奖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如今,已是76岁高龄的何殿伦尽管已不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但他依然热心村里的工作不减当年,挑起了茶果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的担子。他学经济理论,学企业管理,学营销策略,已成为公司的顶梁柱和企业管理的行家。他所在的企业每年都吸引了周边乡镇及邻县3000多名农工前来打工。
显然,万元户在现阶段也不不希奇。1996年陈廷明接过老支书的担子时,核桃坝村在湄潭也是数一数二的“明星村”,上级组织和全村群众对他的期望很高。担任支部书记的第一天, 陈廷明就把家里的一切事务交给妻子,他一心一意扑在村里的工作上。51岁的陈廷明担任村支部书记已整整17年。这些年,他带领群众调结构、闯市场、拓发展,被村民叫作“拼命三郎”。使核桃坝获得中国西南茶叶第一村的美誉。这不是炒作宣传的称号,有实实在在的东西让人看得见摸得着。
就说去年吧,核桃坝茶园规模已达10350亩,人均3亩以上,村民人均年纯收入从他担任村支书时的2200元提升到11480元。全村总产值达1.8亿元,100%的家庭购置了家用汽车、摩托车等交通工具。
面对富起来的核桃坝,陈廷明提出了“茶叶+旅游”两条腿发展新思路。全村以“四在农家”为载体,以打造乡村旅游为突破口,充分挖掘茶文化,大力推进以“千壶园”为主体格调的村庄集镇化示范点建设。老年公寓、卫生院、茶文化广场、停车场、茶青市场、标准化垂钓竞技场、接待中心已经建成。核桃坝成功探索出一条社区化新农村建设的路子,成为全省乃至全国城乡一体化建设的优秀范例。先后获得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文明村镇、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先进单位、全国先进农村信息服务站、全国妇联先进基层组织建设示范村等国家级表彰。国内外各界人士来这里参观、考察、“取经”的人络绎不绝。
取得这样的成绩,当然与领导者有很大关系。陈廷明首先是一个全心全意为村民服务的公仆。介绍的同志说,村组修路要占地,他无偿把土地让出来;村民“一事一议”,搞基础建设,他第一个带头捐款;村民产生矛盾纠纷,他连续11个晚上召集群众开会,及时化解矛盾;村里办酒席成风,他召集全村群众开大会,制定村规民约刹住“酒”风;村里财务支出,一季度一公示,群众心里有本明白账。为了工作,他是个做儿子,、做丈夫、做父亲都“不合格” 的‘三不合格’家人。70多岁的母亲在医院做手术,他没有及时赶到。承诺陪孩子高考,最后失信了;家里的9亩茶园,当村支书后再也没有去打理过。
我们在陈列室看到这样的历程:他们充分挖掘现有的茶文化、农耕文化、民俗民间文化,全力打造茶企业文化;开发茶汤、茶食、茶点、茶酒的茶饮食文化;传承茶道、茶艺、茶歌、茶舞的茶风情文化;将文化转化为旅游资源,为乡村旅游观光增加文化内涵。2006年,村成立“贵州四品君茶业有限公司”,发展成为集茶叶生产加工,茶叶营销,茶文化生态旅游于一体的茶业现代型企业。2009年,成立“贵州四品君旅游公司”,利用核桃坝村怡人的自然田园风光,以核桃坝村茶文化为核心,以基地茶园为基础发展休闲农业。建设翠缘乡村茶文化主题宾馆,游客可以在园中采茶、观赏茶艺表演,可在茶叶加工厂观看茶叶制作过程,充分享受休闲旅游、农业旅游的乐趣。
最有意思的是网络在这里的普及。墙上挂着一块湄潭县湄江镇核桃坝村多功能农村信息服务站。这可不是摆样子的。管理人员介绍,自建站以来,该站利用信息平台查询农业种养殖技术知识、发布茶叶等农产品供求信息,以及防灾减灾知识,指导农业生产。该站整合了气象防灾减灾、农经网、农村党员远程教育、文化信息共享、农家书屋等农村信息化工程的资源,真正实现了“一站多用”,加快了农业信息的快速传递,成为村民致富的好帮手。服务站建成后,当地镇政府为该村配备了两名驻村大学生,负责管理计算机网络和当地村民的培训工作。一些从未接触过计算机的村民从简单的开机关机学起,现在很多人已经掌握了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有事就在网上找答案。很多人都成了“网虫”。在摆谈中,我们得知, 2011年11月10日,“百万公众网络学习工程”活动大赛赛场设在这里,在桃坝村委信息交流中心举行。比赛现场,参赛农民轻敲键盘,利用贵州数字图书馆提供的海量知识进行答题。一个小时内,所有参赛农民都完成了竞赛,最高分97分,最低的也有70多分。参观结束,我很想与何殿伦支书见面,可惜他出差在外,无法当面求教。不过,这被称作“中国西部的欧洲农村”, “最宜于人类居住的地方”是我的响往,就奔着那得天独厚的茶文化,我也一定要再来陶醉一番。